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Share
  • 日本語
  • English
  • Français
  • Espanol
  • Home
  • About JICA
  • News & Features
  • Countries & Regions
  • Our Work
  • Publications
  • Investor Relations

其他归国人员

感想文章

22. 王朝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2010年度青年研修事业中国基层工作者邀请计划 经济分团

*好的制度与好的执行
——日本研修印象侧记*

透过正在下降的飞机的舷窗,日本给我留下了第一印象,那是一片葱翠的绿色,错落有致,如星罗棋布在大地上。我想,这是一个干净的国度;我接着想,是什么力量让她这样干净?

日本之行的第一站是东京。在东京短暂停留三天,简单了解了日本的历史、经济和教育,办好了研修所需的各种手续后,经济行政分团一行17人转而来到名古屋,围绕“产业振兴”这一专题开始了紧张的研修生活。

研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了解日本的道路设施,其中一讲的标题就是“联系着东海地方产业振兴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调查表明,制造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都与交通有关。日本地理条件的局限性增加了其修路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尽管这样,日本道路从前期规划,到中间建设和运营,再到后期维护都做得很好,其道路使用寿命都比较长,日本甚至希望其道路能够维持100年。

在中国特别是在西部地区调研时,我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现有道路如何维持其规划的使用寿命?道路是有等级和载重标准的,比如一条规划载重不超过15吨、使用寿命30年的道路,如果有载重30吨的车辆经常通过,道路可能只能维持5年。中国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为车辆运输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出于规避收费等目的,这些车辆经常会绕行一些不收费但载重标准低的道路,从而给乡村公路造成很大破坏,导致道路在多数时候都处于维修或重建的状态。

当我兴奋地提出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日方主讲人略带困惑的回答到,按照《道路法》规定,不允许通过的道路车辆自然就不会通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做法。这个答案一度让我很不满意,按照我的理解,日本在这方面肯定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安排,能够让车辆“不敢”越雷池半步。当课后仔细品味这一答案时,我模模糊糊地似乎感觉到了些什么。在此后10余天的学习生活里,这种模糊的印象逐渐清晰起来。我把这个简单的答案重新解读为“好的制度安排与好的制度执行力”。

记得吴敬琏先生曾说过,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之分。按照这一逻辑,制度肯定也有好的制度安排与坏的制度安排之分,好的制度安排能够让人向善,能够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坏的制度安排则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制度本身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制定者。比如就法律、法规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来说,其好与坏通常取决于政府。但是,好的制度安排要实现好的效果,还需要另一个条件的配合,那就是正确的理解与好的执行。与此相对应的是民众的素质,或者说是国民性。

对日本的这种印象在郡上市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郡上舞蹈是日本很有名的一项文化活动,每年的八月到十月,全国各地民众都会到郡上市成为郡上舞者的一员,每天晚上的跳舞都会持续到深夜。研修间隙,我们也抽出时间学习了两段郡上舞蹈(居然也得到了一份结业证书)。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节奏优美的郡上舞蹈,而是在休憩站池塘和村庄溪流里嬉戏的游鱼。同行有人向我介绍说,由于日本是岛国,海洋资源丰富,日本国民很少吃淡水鱼。在休憩站的池塘里,散养着许多五彩颜色的鲤鱼供游人参观喂养。鱼食放在池塘边的台阶上,标价50日元,边上是一个收钱的盒子。游人自觉付费,取食喂鱼,并无专人看护。我本以为这是在休憩站里,游人众多,有外人在场而让取食者不好意思不付费,因此这种做法只能是“独此一家”。但当我们傍晚时分在村里散步时,同样的一幕推翻了我的想法。村中有很多小溪,小溪里大都有鱼,小溪旁边的亭子里同样有鱼食,同样有收费的盒子,同样是无人看护。对此我的理解是,由于有好的制度和好的执行,在这个环节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该劳动力被转而投入其他生产活动,创造出新的产值。当诸多类似环节的劳动力被节省出来,又被投入到诸多其他必需的生产活动中后,日本经济得以不断崛起。

这种印象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许多小细节里。比如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初到日本,一是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垃圾桶,二是不知道手里的垃圾该扔到垃圾桶的哪个箱子里。日本道路边通常是没有垃圾桶的,导致我们手里的垃圾往往要带回酒店处理。尽管这样,马路上并没有随便扔垃圾的现象。至于扔到垃圾桶的哪个箱子,也颇费思量。以生活垃圾为例,垃圾桶上通常会标有可燃、不可燃、瓶/罐等分类字样,初来乍到的扔垃圾之前还需要先思考一下。后来仔细了解,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相当繁琐。在日本,垃圾被分为生活垃圾、产业垃圾、事业性垃圾、特殊性(如医院等)垃圾等。每种垃圾还有进一步的分类,比如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性垃圾、粗大垃圾、废弃家电等,不同垃圾必须按规定时间、规定包装方式投放。其中,生活垃圾中的可燃垃圾处理还必须进一步细分。细致的分类并没有让日本人不耐其烦,恰恰相反,垃圾分类制度在日本被执行得很好,已经成为日本国民家庭生活中自觉的日常行为,也成为日本社会运转中一项基本的程序。这对于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的贡献不言而喻。

正式研修的第二天(9月3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东海地区的负责人介绍完相关情况后,或许是怕冷场,开始问起我们一行各人来之前和来之后对日本的印象。出于职业的思维习惯,我再次谈到了日本经济。记得当时的回答是这样的:“来日本之前,对日本是带着某种崇拜的心情。日本在二战后不长的时间里,在战后的废墟上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尽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并由此造成了‘失去的10年’甚至20年。但其经济成长奇迹不能不令人羡慕,其奋斗工作精神不能不让人佩服。来日本之后,通过在东京和名古屋三四天的观察,加上两三天来研修老师的讲解,我对日本经济前景有些担心,可以从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分别说明。消费方面,日本国民收入10余年来基本没有增长,尽管其商业异常发达(东京新宿地下地上的超市商场和新宿站地铁一样让初来者犯晕),价格水平还略有下跌,但在找不到新的消费热点之前,其消费增长前景有限;投资方面,在东京并没有看到多少在建项目,名古屋还有一些,但其规模不仅远远小于中国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小于许多的二线城市;出口方面,日本除了在某些领先技术方面,传统的产品出口已经没有太大优势,出口前景也不乐观。”现在想起来,这个评价可能太肤浅了。我忽略了日本经济中最优秀的东西。经济发展中的硬件在短期内是可以达成的,而制度建设与有效执行则需要较长的时期。日本已经具备了这种需要长时间才能培养出来的内涵,当前只是需要做一些转型,其经济发展前景仍不容忽视。

由于本身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经济研究,此前在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也多通过文献资料考察过日本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研修过程中日方关于经济政策和产业振兴具体措施的介绍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最多只是加深了此前我对日本的一些理解。研修汇报结束后的座谈会上,日方再次让我们谈起对日本的印象。我说,我对日本的印象可以概括为13个字,“天很蓝、地很绿、水很清、人很老实”。前三句主要是指日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后一句则体现在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

回国后,有朋友和同事问起对日本的印象,我说得最多的居然是在在溪水里逆流而上的鱼。这些游鱼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是一个国家的素质,是让一个国家干净的力量。

PAGE TOP

Copyright © 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